• 联系我们
  • 地址: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
  • 电话:159116031100
  • 传真:027-68834628
  • 邮箱:mmheng@foxmail.com
  • 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- 学车趣闻
  • 轶闻趣事:成都“骑”自行车先得进“驾校”
  •   四川在线消息自行车不再上牌照了,这对众多习自行车代步的成都人来说,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。昨日,自行车爱好者廖先生向记者回忆了有关蓉城自行车发展的轶闻趣事:自行车曾像福利房一样分配、自行车还有“驾校”……小小自行车里藏着一部有趣的城市历史。

      廖先生说,上个世纪30年代,自行车才真正出现在成都街头,“始作俑者”是当时华西协和大学的外籍教师。当时的成都不大,街很窄,又没有方便的大众交通工具,华西协和大学位于郊外,教师们进城采购生活用品非常不便,一些外籍教师便将已在国外并不稀奇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引入了成都,一些赶时髦的富家子弟随之也“玩”自行车,那时的自行车叫“洋马儿”,骑辆自行车上街遛遛,无异于现在开辆“大奔”招摇过市,资格的“耍洋盘”。

      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,成都街头的自行车数量多了起来,除了大学里的外籍教师,一些留学归来的中国学者也通过海外关系带了一批自行车回来。同时,自行车曾经有过当“公车”的历史。

      “当时的自行车全是外国名牌,主要是英国的莱宁、三枪、海格力斯和红手。”据廖先生介绍,英国“三枪”是当时最有名的牌子,因为车身三角架用二战后兵工厂剩下的枪管做成,故名“三枪”。那时的自行车前面也有一个大筐,教师们采购的生活用品就放在里面。

      解放后,成都的外国人陆续离境,自行车不便带走,就交给寄卖行处理。有趣的是,现在成都有名的会府车市,在那时就已经成为二手自行车的集散地。当时,一辆八成新的二手“莱宁”要卖500块,折算下来的价格不低于现在2万多一辆的“奔驰”自行车。

     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,一辆普通28圈的国产自行车要卖168元,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3个多月的工资。而且,你有钱还未必买得到,还必须有120张侨汇券,才能把自行车“请”回家。后来又出产了全链盒、锰钢自行车和26圈的自行车,除了价格更高以外,侨汇券的要求则高达240张。

      那时候的自行车地位不比现在的福利房低。一个上千人的单位,1年才有20到30辆自行车的分配量,要想分到一张自行车票,要工会讨论并党委批准。由于自行车的数量有限,最终还得抽签才行。“现在结婚讲汽车洋房,那时候说的是‘三转一响’,自行车是结婚的条件之一,就是富裕的象征。”廖先生说。

      那时候的人对自行车的珍惜胜过现在人们对汽车的珍惜,现在的人还不见得非要把汽车停进车库,那时候的自行车是一定要搬进屋的。那年头住房本身就窄,自行车进房放哪里?廖先生放床前,他的朋友中则有人把自行车放在写字台上。那年头,掉自行车是大案,偷自行车的人被则要坐牢。

      自行车“身价大跌”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。1980年,廖先生偶遇上海永久自行车厂副厂长,他提议“永久”效仿日本产品做广告。该厂长自豪地说:“我们永远都不打广告,因为没有必要。我们的产品现在是不够卖,根本不担心销问题。”谁能想到,3年后,山地车开始大面积进入中国市场,不到5年时间,自行车这个“的女儿”也“落魄”到了四处找婆家的地步。

      梦见自己杀人不见血

      廖先生回忆说,自行车曾经有专门的“驾校”。上个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,少城公园(今人民公园)体育场的泥巴坝子就是学车的地方。在那里,有几部破烂的“教练车”提供给初学者“练手艺”,按小时收费。当时只有六七岁的廖先生迷恋上“驾校”里的一辆进口小自行车,“比20圈的还要小,骑在很洋气,1小时收费七八分钱。”不过,那个年代自行车“驾校”的生意并不好,每天只有两三个人学。

      1955年,廖先生在成都13中读初中,全校1800多名学生,只有一个姓吴的同学有一辆自行车。尽管这辆车又破又旧,可也着实让孩子们兴奋不已。每天课外活动结束后,一个班的学生就排着队,一人一圈的骑。

      往事已矣,现在的廖先生早已“鸟枪换炮”以摩托车代步。因为怀念骑自行车穿行在人流中的那种悠闲、亲切的感觉,前不久他又买了一辆老“永久”,现在他3天骑摩托车,3天骑自行车。廖先生还地在寻找一辆二手莱宁车,他愿意为之付出上万元。在他眼里,一辆车已不单单是一辆车,那是年少时不可企及的奢侈梦想。华西都市报记者王飞

      假若,刘杉有人寿保险---一个中学生,购买人寿保险(重大疾病医疗准备金)每一万保额(20年交费期)也不过300元多一点。